潘巍教授
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系主任
香港大學模塊組合建造實驗室主任
香港大學建造及基建創新研究中心執行總監
模塊組合建造(MiC)作為創新的建造方法,自2017年起已連續八年寫入特首施政報告。MiC在「提速、提量、提質、提效」,推動建造業轉型升級,解決香港房屋供應等社會問題上的優點已被廣泛證實。粵港澳大灣區供應鏈為香港MiC發展創造了令人振奮的協同效應和機會,不僅能幫助解決香港建造業面臨的嚴峻挑戰,也能鞏固香港建造業在大灣區的領導地位。
筆者及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新型結構工程、創新建築物料及智慧建造技術的研發,相關成果在MiC領域處於領先地位。通過持續關注大灣區MiC供應鏈發展,發現由於供應能力有限、跨境物流複雜等問題,於一定時間內爲香港發展提供數以百萬計的模塊,面臨不少挑戰。因此,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特首政策組「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的撥款資助下,筆者及研究團隊開展了題為《提升大灣區組裝合成建築法供應鏈以推動香港發展》的前曕性研究項目。該項目通過大灣區工廠訪問、問卷調查、訪談、焦點小組會議、政策論壇等方式,深入分析了MiC相關政策措施,廣泛收集了從業人員意見,輔以數學建模分析了未來十年香港各建築領域的MiC需求以及大灣區的配套產能。在此基礎上為提升大灣區MiC供應鏈提出短期(至2025/26年度)、中期(至2027/28年度)和長期(至2032/33年度)三階段政策建議。
MiC供需關係 亟待動態平衡
研究團隊對本港公營部門及私營機構對MiC模塊的需求進行了系統預測。結果顯示,混凝土與鋼結構MiC模塊的年需求將在未來十年穩步增加,並在2032-33年度分別超過13萬個與3千個。考慮公營房屋項目逐漸普及採用MiC及政府建築項目強製採用MiC等相關政策措施,公營部門尤其是房委會項目約占MiC模塊總需求的60%-75%,相比之下私營機構的MiC採用率則有待提升。
研究團隊還對大灣區109家預製構件及MiC模塊供應商進行詳細摸底。統計顯示,目前有45家供應商與香港市場相關,但其中僅有17家供應商有MiC模塊生產經驗。對應的產能分析結果顯示,混凝土與鋼結構MiC模塊供應商的現有產能分別可達每年約7萬個與15萬個。相比之下,鋼結構MiC模塊供應商的供應能力遠遠超過混凝土MiC模塊供應商。
對比MiC需求與模塊供應,當前混凝土MiC模塊的供應能力與本港未來預期需求之間存在顯著差距,而當前鋼結構MiC模塊的供應能力已經能夠滿足本港現時及未來需求。鑒於這種情況,為維持穩定且可持續的MiC供應,筆者及研究團隊建議更多的大灣區預制構件供應商可適時考慮進入混凝土MiC模塊供應市場。
需求穩定 過程集成 供應可續 政策先行
結合供需分析,研究團隊認為,為持續提升大灣區MiC供應鏈的成熟度,不僅需要提升MiC模塊需求的穩定性與供應的可續性,還需要提升技術實力與管理效率來保證交付過程的集成度。
從模塊需求的角度,研究認同政府建築項目強製採用MiC的措施,並建議適當擴大採用MiC建築類型的範圍。未來,筆者期待特區政府進一步考量公營部門與私營機構對MiC的實際需求,持續推動不同類型的建設項目考慮並使用各種類型的MiC模塊,以促進需求由「增長」轉向「多樣」,最終達至「穩定」。
從模塊供應的角度,研究認同政府啟動實施MiC製造商認證計劃,並建議進一步建立MiC製造商綜合評估及評級制度。未來,筆者期待粵港兩地政府為改善MiC模塊技術體系、勞動力及專業服務能力提供政策支持,例如加強市場資訊共享、建立粵港兩地政府協同工作機制,以促進供應由「充足」轉為「競爭」,最終達至「可續」。
從項目交付過程的角度,研究認同政府加快制定MiC設計與施工規範、建立大灣區標準的行動計畫,並建議進一步完善MiC相關研發的激勵措施。未來,筆者期待粵港兩地政府持續協作提升MiC項目交付流程的技術實力與管理效率,例如提高設計審批和政府招標評估的效率,以促進過程由「順暢」向「優化」過渡,最終達至「集成」。
展望未來,政府、大學與業界需繼續緊密合作,推動供需雙方以及MiC供應鏈的技術與管理持續創新。筆者有信心,利用香港的品牌、設計、專業服務與內地的強大製造能力,MiC必將進一步發展成為服務大灣區乃至東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的高價值產業。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香港將以MiC為依託,更好地發揮國內循環「參與者」與國際循環「促成者」的積極作用。
請下載 Acrobat Reader和 Asian Font Packs 查看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