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總監及實務教授(規劃) 凌嘉勤
政府自2017年起啟動過渡性房屋計劃,為正在輪候公屋或居於不適切房屋的市民提供短期居所,緩解民困。整個計劃耗資116億港元,在2020至2025年提供超過21000個單位,當中八成六的單位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以便日後搬遷和重置。
香港理工大學及校內的智庫一直關注基層家庭的生活環境,而大學的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早於2018年便舉行以「過渡性房屋」為主題的社創研討會,認為過渡性房屋計劃突破傳統上公私營房屋的二元分類,有效利用公私營的土地及財政資源,動員非政府機構擔任建設者、營運者和社會服務提供者的多重角色,是一項社會創新行動。設計院隨後更發表了三個行動項目報告,總結出十個規劃及設計過渡性房屋的指導原則,並提倡應用「組裝合成」建築法,縮短建築期及確保組件能高效重置。筆者和研究團隊及後獲香港特別行政區特首政策組「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的撥款進行具前曕性及有助香港長遠規劃的研究,於2021至2024年進行為期三年的《有效推進香港過渡性房屋供應研究》,乃本港首個針對過渡性房屋計劃的全面研究。
研究團隊比較海外和本地的案例作參考,重點探討過渡性房屋計劃的交付安排、法定合規程序、開發和營運的技術設計問題、合作模式、「組裝合成」建築法的應用與建議,各部門和專業人士的角色、以及住戶的福利與福祉等。研究團隊亦就改善過渡性房屋交付,提出了政策建議和指引,並發表了三項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政策建議報告、可搬遷過渡性房屋發展手冊和技術指引,協助各個持份者更有效地推展項目。
香港過渡性房屋計劃規模全球最大
研究團隊發現,香港的過渡性房屋計劃,是目前全球透過可拆卸重用建築結構建成的計劃中,規模最大(單位數量)、發展速度最快及社會參與度最廣(社區-企業-政府)的一個。研究亦發現,由社福機構建設及營運的過渡性房屋項目,皆成功地發展成為能夠讓居民安家落戶的友善社區,大大改善了居民的福祉。
房屋問題一直是香港特區政府高度優先的政策議題。研究進行期間,行政長官2022年施政報告提出了簡約公屋計劃,目標是本屆政府任期內提供30000個單位。研究團隊將簡約公屋定義為過渡性房屋的進化版,並確認兩者均是能夠快速回應香港房屋問題的有效措施,固然在傳統的公私營房屋分類外,可考慮正式確認過渡性房屋及簡約公屋為香港整體房屋政策內其中一種房屋類型。此外,當局亦可考慮整合過渡性房屋及簡約公屋,在多方面發揮更強的協調作用,如宣傳、住戶招募和資格評審、及社區支援服務等,令兩者更具吸引力。
研究認同政府主導承擔建造簡約公屋,可使「組裝合成」組件單位的設計和生產更加標準化,加快發展程序。當項目結束時,政府亦積極安排住戶遷出及處理重用「組裝合成」單位。根據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與建造業議會對本港首個以「組裝合成」建築法興建的過渡性房屋項目「南昌220」的研究為例,「組裝合成」組件的整體重用率可達至95%以上,展示了項目的成本效益。
積極在北都主導社區營造
展望未來,在《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的推動下,北部都會區(北都)是未來20年公共房屋供應的主要來源。北都將提供大約14500個過渡性房屋及簡約公屋單位,而住戶將會是入住北都的先行者。為幫助他們順利在北都定居,筆者有信心過渡性房屋的「房屋+社福」模式在日後營造社區時將提供良好的經驗及參照,使過渡性房屋和簡約公屋的住戶和大量即將遷入北都的人口在此安居樂業並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請下載 Acrobat Reader和 Asian Font Packs 查看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