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过渡性房屋缓解民困「房屋+社福」模式成北都社区营造参考

过渡性房屋缓解民困「房屋+社福」模式成北都社区营造参考
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总监及实务教授(规划) 凌嘉勤

政府自2017年起启动过渡性房屋计划,为正在轮候公屋或居于不适切房屋的市民提供短期居所,缓解民困。整个计划耗资116亿港元,在2020至2025年提供超过21000个单位,当中八成六的单位采用「组装合成」建筑法,以便日后搬迁和重置。

香港理工大学及校内的智库一直关注基层家庭的生活环境,而大学的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早于2018年便举行以「过渡性房屋」为主题的社创研讨会,认为过渡性房屋计划突破传统上公私营房屋的二元分类,有效利用公私营的土地及财政资源,动员非政府机构担任建设者、营运者和社会服务提供者的多重角色,是一项社会创新行动。设计院随后更发表了三个行动项目报告,总结出十个规划及设计过渡性房屋的指导原则,并提倡应用「组装合成」建筑法,缩短建筑期及确保组件能高效重置。笔者和研究团队及后获香港特别行政区特首政策组「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资助计划」的拨款进行具前曕性及有助香港长远规划的研究,于2021至2024年进行为期三年的《有效推进香港过渡性房屋供应研究》,乃本港首个针对过渡性房屋计划的全面研究。

研究团队比较海外和本地的案例作参考,重点探讨过渡性房屋计划的交付安排、法定合规程序、开发和营运的技术设计问题、合作模式、「组装合成」建筑法的应用与建议,各部门和专业人士的角色、以及住户的福利与福祉等。研究团队亦就改善过渡性房屋交付,提出了政策建议和指引,并发表了三项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政策建议报告、可搬迁过渡性房屋发展手册和技术指引,协助各个持份者更有效地推展项目。

香港过渡性房屋计划规模全球最大

研究团队发现,香港的过渡性房屋计划,是目前全球透过可拆卸重用建筑结构建成的计划中,规模最大(单位数量)、发展速度最快及社会参与度最广(社区-企业-政府)的一个。研究亦发现,由社福机构建设及营运的过渡性房屋项目,皆成功地发展成为能够让居民安家落户的友善社区,大大改善了居民的福祉。

房屋问题一直是香港特区政府高度优先的政策议题。研究进行期间,行政长官2022年施政报告提出了简约公屋计划,目标是本届政府任期内提供30000个单位。研究团队将简约公屋定义为过渡性房屋的进化版,并确认两者均是能够快速回应香港房屋问题的有效措施,固然在传统的公私营房屋分类外,可考虑正式确认过渡性房屋及简约公屋为香港整体房屋政策内其中一种房屋类型。此外,当局亦可考虑整合过渡性房屋及简约公屋,在多方面发挥更强的协调作用,如宣传、住户招募和资格评审、及社区支援服务等,令两者更具吸引力。

研究认同政府主导承担建造简约公屋,可使「组装合成」组件单位的设计和生产更加标准化,加快发展程序。当项目结束时,政府亦积极安排住户迁出及处理重用「组装合成」单位。根据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与建造业议会对本港首个以「组装合成」建筑法兴建的过渡性房屋项目「南昌220」的研究为例,「组装合成」组件的整体重用率可达至95 %以上,展示了项目的成本效益。

积极在北都主导社区营造

展望未来,在《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的推动下,北部都会区(北都)是未来20年公共房屋供应的主要来源。北都将提供大约14500个过渡性房屋及简约公屋单位,而住户将会是入住北都的先行者。为帮助他们顺利在北都定居,笔者有信心过渡性房屋的「房屋+社福」模式在日后营造社区时将提供良好的经验及参照,使过渡性房屋和简约公屋的住户和大量即将迁入北都的人口在此安居乐业并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请下载 Acrobat ReaderAsian Font Packs 查看文件。